8月14日,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整体规划年产能600万套,主要生产分体式空调、家庭中央空调等产品;9月10日,格力在泰国曼谷举办东南亚2025新品发布会,现场1200余名核心经销商与合作伙伴共同见证了格力在东南亚迈入品牌自主运营新阶段这一重要时刻。而在中央空调行业,盾安中央空调也于近日成立哈萨克斯坦分公司,进一步拓展其全球业务版图。
除上述品牌外,美的、海信、长虹、天加、欧博等品牌也在今年加大了在海外市场的投入,尤其是美的,其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美的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海外营业收入1072亿元,同比增长17.7%,这是美的首次在半年内实现海外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在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成为了国内暖通空调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不妨再看一组数据,国内中央空调企业中,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其年销售规模也就3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全球销量处于领先地位的开利,其2024年营业收入为22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4亿元),由此可见,国内中央空调企业在海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由于需求减少已经越来越卷的话,海外市场的增长逻辑则更加清晰。北美和欧洲处于高能效的替换窗口,愿意为环保和碳排放买单;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地方受益于制造业转移和人口红利,新增建筑配套需求井喷;拉美和非洲则在高温与城市化双重刺激下,出现对中央空调产品的刚需。海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可以为国内暖通空调企业提供不同产品和地域的配置组合,或寻求销量规模的增加,或实现利润率的增长。
因此,国内暖通空调企业出海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品牌选择在海外成立生产基地,以当地工厂规避关税并缩短交付周期;有些品牌以渠道并购的方式来实现其在某些区域市场的销售;但更多的是成立当地分公司,通过人员派遣来实现对区域市场的掌控。三种模式并无优劣,关键在于与自身品牌定位、资金实力、管理半径匹配,以及对目标市场的深度洞察。
尽管海外市场的需求广阔,前景可期,但挑战也同样存在。比如北美和欧洲对能效和碳排放的严苛要求,企业出口需要匹配更为环保的制冷剂和通过多重环保和能效认证。或者是供应半径拉长带来的成本增加,复合型国际人才的缺失,对当地法律法规不了解的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国内暖通空调企业中有成功的典型,也有失败的案例,也都为后续品牌踏足海外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在国内诸多暖通空调企业中,海外市场做的好的品牌并不在少数,海外市场成为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当国内市场需求下行时,海外订单可以填补产能空档;原材料涨价时,全球采购可以左右腾挪;技术升级时,欧美市场的严苛技术要求可以反向提升本土产品溢价。
更重要的是,国际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其价值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到海外,而是让技术、品牌、服务、人才与全球客户同步共振。谁能够在海外市场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谁就能在国内市场需求放缓时穿越周期,从而建立真正可靠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