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加速转型、中国“双碳”目标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热泵技术已告别边缘设备的定位,成为终端用能电气化与低碳转型的核心载体。
据中国节能协会数据预测,2025年国内热泵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较2010年实现超10倍增长;而《2025年中国热泵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热泵行业总销售额为306.3亿元,同比下滑7.5%,呈现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调整并存的特征。
细分品类中,空气源热泵以286.9亿元的市场规模占据绝对主导(占比93.7%),成为支撑行业的核心力量。在此市场格局下,作为“空气能创造者”的同益空气能,其发展轨迹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成长史,或更能折射出中国空气能品类从0到1、从技术概念到产业生态的演进逻辑,也为行业其他企业在市场调整期的战略选择提供了观察样本。
从品类开创到认知破局
回溯中国空气能产业的起点,技术突破与品类认知的双重创新至关重要。2000年,同益空气能研发的国内首台热泵热水器空调机组通过国家级鉴定,填补了国内民用热泵多场景应用的空白;更具行业变革意义的是2004年同益董事长唐壁奎创造性提出“空气能热水器”品类名称,以替代彼时行业普遍沿用“热泵热水器”的模糊称谓,将“从空气中提取能量”这一概念通俗表达,精准传递技术核心。这一命名后续被纳入行业标准术语体系,成为推动空气能品类大众化的关键一步。
然而技术领先与市场认知的落差,是早期空气能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热泵产业报告》指出,2010年前国内空气能市场认知度不足5%,经销商技术能力薄弱、用户对产品可靠性存疑成为行业共性痛点。
在此背景下,同益空气能承担起行业教育者的角色,于2006年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启动首届“空气能黄埔军校培训班”,系统化培育人才。截至2024年,该培训平台累计举办62届,输出500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30%成长为区域经销商核心力量。而2008年启动的“节能万里行”活动则让技术走出课堂,该活动从西柏坡出发,深入河北、山东、河南等北方农村,通过设备巡检、节能科普等形式,推动空气能在乡村的普及应用。
这种下沉式市场教育,也为后续北方“煤改电”政策大规模落地提前培育了一定民用基础。
从标准共建到民生导向
产业规范化发展离不开标准的支撑。作为空气能品类的开创者,同益空气能始终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主导或参与起草《家用和类似用途热泵热水器》(GB/T23137)、《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9541-2011)等1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其中,2023年实施的《商用或工业用空气源二氧化碳热泵供暖机组》(NB/T11236-2023)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标准首次明确-35℃超低温运行技术指标,为东北、内蒙古等严寒区域推广空气能采暖提供了技术依据。
在具体的市场布局实践中,同益空气能以“全场景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定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民生可感知的价值。
例如北方“煤改电”工程这个典型场景,同益在北京通州、河北顺平等项目中,推出的分户式双热系统,安装成本较燃气壁挂炉降低30%以上,叠加地方政府补贴后,农户初始投入门槛显著下降。
为让技术创新触达更广泛用户,同益与时俱进构建了“精准传播+场景体验”的立体触达体系。2024年启动的高铁品牌战略,通过列车冠名、站点联播等方式,实现13省97城的全域覆盖;同时,针对农村用户的认知特点,其又将节能科普与民俗文化结合,在各地非遗庙会上设置空气能体验展区,有效降低了认知门槛。
从创造者到生态构建者
26年的发展历程中,同益空气能的角色始终在进化。如今,在《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推动下,其正以AI智能除霜、二氧化碳冷媒等技术创新,推动空气能从传统的采暖、热水场景,向工业余热回收、光伏-储能-热泵联动等多元领域延伸。
从行业视角看,同益的实践并非孤例,而是中国空气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印证了“技术创新+市场教育+标准共建”是新兴清洁技术突破的核心路径,也揭示了民生导向是产业规模化的关键前提。
当前,热泵行业虽面临短期市场调整,但长期来看,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政策的深化、极端天气对清洁供暖需求的拉动,空气能品类仍具备巨大增长潜力。而同益空气能的26年探索也为行业提供了下行周期发展的可借鉴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