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已成为众多中国暖通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当下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内卷”成为行业常态,而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洲、北美等地区,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需求,同时相关政策支持也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助力,类似山东省“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这样的计划,通过提供高比例的展位费补贴,切实降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本。
在7月底走访企业期间,众多品牌都提到了目前其业务结构,出海的比重正在逐年提升,但更多的是表示走出去是机遇,同时要想获得更多的份额,必须走进去。
纵观暖通企业的出海历程,并非一蹴而就,通常呈现出一个渐进式、阶梯式的演进过程,首先是产品输出阶段,这也是当下许多中小企业在做的,以产品贸易为主,通过OEM/ODM形式为国外品牌代工,或出口自有产品。这是许多企业积累国际经验的起点;其次是品牌输出,企业开始尝试以自有品牌进入海外市场,但生产和研发可能仍以国内为主,此阶段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品牌建设和渠道开拓;最后就是本地化运营,这是出海的高级阶段,企业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本地化生产、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甚至进行跨国并购,实现“走进去”,例如美的、海尔等在全球建有多个生产基和研发中心。
从实际情况看,除上述演进过程,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方面,越来越多大企业选择在海外投资建厂,并且带动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建立海外本土化供应链体系,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同时从合作模式上,从曾经的“市场换技术”逐步向中外合作转变,国产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越来越受海外渠道盒企业重视和认可。
当然暖通出海在全球布局方面还是比较慢,更多在于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此外部分企业和经销商也在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
更深的走进去也会能够规避一些挑战,比如文化与习惯的差异,法律法规与合规的风险等等,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已经成功的出海企业获得一些经验:尊重市场、敬畏规则、坚持创新、开放合作。
要出海第一点,核心技术优势与过硬产品质量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基石,其次才是深度本地化与精准适配,这包括产品设计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建筑标准和用户偏好(如欧洲重视节能环保),营销方式契合当地文化,以及运营管理遵守当地法规。
同时选择靠谱的合作伙伴与重视人才培养,在陌生市场,可靠的本地合作伙伴能帮助企业快速打通渠道、理解市场规则并规避风险,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团队,对企业至关重要。
最后还是要保持耐心,暖通企业出海,是一场马拉松,也是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必由之路。它考验着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从另一个维度助推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