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给青岛的惊喜: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

转载:海信  • 2024年1月25日  • 艾肯网

青岛企业又传来新的惊喜。

1月24日,“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3-2024)—企业家之夜”在北京举行,海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获选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在颁奖现场,贾少谦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2023年海信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海外收入858亿元,占比42.6%。

2022年,海信营收1849亿。在全球经济低速运行的2023年,海信营收净增了近200亿。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越是风高浪急,越是考验企业的综合能力。应该说,这一成绩体现出海信这家企业的稳健与韧性: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总有惊人的爆发力。

当然,海信今日之成就,得益于海信长期以来对技术的坚守,对全球化的布局,以及多年企业文化的积淀。

正如贾少谦所说,这个奖项应该属于在历史上为海信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领导、老同事,尤其是在海信发展历史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老厂长李德珍女士,老董事长周厚健先生,以及今天的10万名海信员工。

一流企业成就一流城市。以海信为代表的青岛企业在全球开疆拓土,通过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不断进化成长,为城市“打头阵 当先锋”打下坚实基础。

1

海信营收突破2000亿,其实算不上太大意外。毕竟,在业内人士看来,海信早已不是传统的家电企业,更近似一家科技集团。家电之外,近20年来海信陆续布局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商用显示、光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且展现出很强的成长力与竞争性。海信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成为企业澎湃向上的动力源,也是关键时刻的“护城河”。去年底,海信首个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在贵阳地铁投入使用,标志着海信正式杀入地铁运营的核心环节,这也是其智能交通的又一突破。海信的智能交通已连续多年市场领先,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76个城市,并成功输出海外。此前,中标埃塞俄比亚首都的智慧公交、智慧高速、信号系统3个智能交通项目。

2023年9月,又中标了老挝首都万象的首条快速公交BRT项目。在芯片领域,海信同样阔步前行。2005年6月,海信即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宽带公司为代表的光芯片、以信芯微公司为代表的画质芯片和以乾照光电公司为代表的LED芯片的产业布局。海信宽带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光芯片、光模块及多媒体终端制造商,接入网光模块产品更是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目前,信芯微业务独立上市已获上交所受理。该业务包括以TCON芯片、画质芯片为主的显示芯片系列和以中高端大家电控制(MCU)芯片、低功耗蓝牙SoC芯片为主的AIoT智能控制芯片系列。若能成功上市,将成为青岛企业自主培育的芯片第一股。在当下火爆的新能源领域,海信亦有大动作。在收购日本三电控股公司两周年之际,已将汽车电子定为第二增长曲线之一,并与国内头部企业深度合作。2022年,海信与蔚来汽车就已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海外市场拓展、家电产品集采等领域开展多产业、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2

过去的一年,海信之所以业绩暴涨,一大原因是海信早已跳出了低价低水平竞争的泥潭,在高端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虽然 “消费降级”这个词很热,但数据显示,诸多高端产品依然畅销。听上去有点反常,可却是事实。GFK中怡康数据显示,2023年,高端家电再次展现了强大的消费活力,1万元以上冰箱、6000元以上洗衣机、8000元以上洗碗机、5000元以上吸尘器等高端家电三年销售额同比连续提升。海信是鲜活的例子,更是受益者。

今年上半年,海信系电视在国内10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销售额占有率达到了30.24%,稳居第一。在海外,海信液晶电视每台售价不断跃上500美元这个关口,海信激光电视也突破了5000美元这个关口。当然,走高端路线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撑,要有魄力砸钱。而这,正是“技术立企”的海信所擅长的。以海信视像为例,一直坚持高研发投入。2018年,公司研发费用首次突破10亿元,达11.94亿元;2019—2022年,海信视像分别投入研发费用14.26亿元、17.4亿元、18.51亿元、20.8亿元;2023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为11.25亿元,同比增长18.32%。近五年半,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共计94.16亿元。这是海信挺进高端的最大底气。与此同时,高强度的研发,为企业创造了新赛道。比如激光电视,海信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2230件,累计授权1075件,成为全球激光电视行业持有专利数量领先的厂商,打造出了全球首款动态分区控光激光电视、全球首台8K激光电视、全球首台卷曲屏激光电视、全球首台可折叠激光电视。如今,海信激光电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大约为50%,位居全球第一。

3海信2023年的营收,海外收入是一大亮点,增速高,占比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2.6%。截至2023年,海信在全球拥有34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25所研发机构。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海信,营收大头会在海外。

一是因为国内太卷,二是海外市场还有巨大空间。最近这些年,海信在海外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在近五年不到的时间里,海信收购了日本的东芝电视、三电控股和欧洲的古洛尼这三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并以此成功在当地“上位”。比如在日本,去年初的一份调查显示,海信集团旗下电视品牌REGZA(东芝电视在日本的品牌名)登顶2022年日本平板电视市场份额(以台为单位)冠军。与此同时,海信继续在海外大手笔推广。今年6月,欧洲杯将在德国举行,海信是其全球官方合作伙伴。自2016年以来,海信先后赞助法国欧洲杯、2018俄罗斯世界杯、2020英国欧洲杯、2022卡塔尔世界杯。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海信在海外的知名度和销量大幅提升。从2016年到2021年,海信的全球知名度从37%上升到59%。海外收入方面,2016年为196亿元,2023年达到了858亿元。可以说,海信尝到了“海外推广”的甜头。这也会坚定海信全球化的决心。

4

再说说企业与城市的层面。企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于城市而言,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量级之后,其资源整合的能力、科技研发的投入,均会得到新的提升,并与所在城市产生更深的勾连。因此,营收超过2000亿的海信,如何继续赋能青岛,或者说青岛如何用好海信的资源,助力城市成长,双方到了一个新的节点。首先,要明确一点,无论海信如何全球化,青岛依然是企业的大本营和策源地。

一方面,企业会有更多条件和机遇来增加城市产业厚度,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增长点。去年12月21日,海信家电、海信视像双双发布公告称,为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共同拓展东盟区业务发展和品牌建设,共同出资设立青岛海信环亚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约3.18亿元,两公司各出资1.59亿元,均持股50%。爱企查的信息显示,该公司位于胶州的上合示范区。新公司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家电,还涵盖海信目前布局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以及轨道交通板块。只要企业持续向上,新的业务和增长点势必持续产生。

另一方面,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科技创新,需要全社会的投入,无论企业大小。但是,在核心技术上,往往需要大企业的大资金。若是没有规模、利润支撑,创新无从谈起。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家底愈发厚实,海信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应该会有增无减。这对城市来说,是利好。从一个10多人的小厂,到营收2000亿、员工超10万的跨国企业,海信的成长历程也是青岛经济的发展史。过去的数十年,企业和城市共同书写了一部传奇。未来,相互成就的故事会更多置于更大的国际化舞台上,如何续写,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