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制冷展的“外宾浓度”有点高

原创  • 2025年4月29日  • 艾肯网/杨澍

4月27日至29日,第三十六届中国制冷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与往届相比,今年展会的国际化气息尤为浓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客商穿梭于展位之间。

“针对这届展会我们我们特别组建了十多人的专职外宾接待团队”。

“本次展会我感觉到的一个特点是,外国客户变多,差不多是去年的两到三倍。”

“我们展位上今年有很多中东的客户过来洽谈合作。”

“没想到今年展会这么多国外客户,我们仅有的外语专员根本接待不过来,其它全靠翻译软件现场交流。”

……

艾肯网在与参展企业的交流中,多家品牌不约而同提及本届展会“外宾浓度”显著增加,这也折射出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国制冷产业正在成为国际技术协作与贸易往来的关键节点。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正经历新一轮洗牌。在地缘政治波动、能源转型压力以及成本控制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国际买家开始加速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中国制冷产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条、快速响应的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的成本优势,成为跨国企业的重要选择。

这种转变背后,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认知的迭代。尤其在制冷领域,从基础零部件到智能控制系统,从低碳技术到定制化服务,中国企业的技术储备已形成系统性竞争力,使国际客户能够实现从单一设备采购到整体解决方案获取的升级,显著降低综合合作成本。

绿色转型浪潮下的技术共振

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正在重塑制冷行业的技术路线,同时国际买家将寻求更高效的低碳技术合作伙伴。中国制冷产业在环保冷媒替代、能源效率优化、可再生能源耦合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恰好与全球市场的绿色转型需求形成共振。

尤其是国内企业在热泵、光伏等领域的持续投入,逐步构建起技术壁垒。这种创新能力的释放,不仅体现在产品性能参数的提升,更在于对复杂应用场景的适应性开发能力,这种能力成为吸引国际买家的核心要素。

中国市场的双向开放效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以及国内暖通空调市场从增量转为存量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

目前,已有不少品牌在全球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就在过去的2024年,诸如美的智能制造泰国科技产业园动工,克莱门特越南工厂开业等标志性品牌出海举措落地,通过在海外市场布局生产基地,企业构建起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国际客户能够以更低成本触达中国供应链。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吸引国际企业通过技术合作、联合研发等形式参与中国市场竞争,形成“以技术换市场”的良性互动。

这场“外宾含量”超标的行业展会,最终指向一个确定性趋势: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进程中,中国制冷产业将成为塑造新生态的关键力量。